京剧的乐队,圈里人称为场面。有文场和武场之分。文场是京剧乐队中的管、弦乐的总称。文场包括京胡(即胡琴)、京二胡、月琴、弦子(小三弦)等弦牙乐器;笛子、笙、唢呐、海笛子(即小喇叭)、挑子等管乐器。武场是京剧乐队中打击乐的总称,它的乐器包括单皮鼓、檀板、大锣、铙钹、小锣。由于鼓和板要一位乐师掌握,所以合称为「鼓板」。
文场除以上的基本乐器外,在一些新编剧目中,又增加了二胡、琵琶、大三弦、阮等。武场除以上的基本乐器外,为了更强烈地渲染气氛,还有一些辅助乐器。如在武戏开打时,常用大掌鼓或小掌鼓参与伴奏。水战时,加水钹、大铙;武场中走边时或是绿林中轻捷机警的人物出现时,加小镲锅与小锣齐奏;至于水钹、木鱼、梆子、碰钟、小汤锣(小汤汤)、大铜锣(大筛)等乐器,常常是在文场演奏曲牌时,为增强节奏感或烘托气氛使用的。
文、武场有这么多乐器,要根据各种乐器的性能加以分工组合、学名配置来完成不同的任务。先说弦、管乐的文场,大致分为四组:
以京胡为主,包括京二胡、月琴及弦子,伴奏二黄西皮、反二黄等唱腔。
以笛子为主,包括笙,伴奏京剧中的昆曲以及如《银纽丝》、《柳枝腔》等小曲。
一对唢呐,伴奏京剧中的附有大字的曲牌、田唢呐二黄,以及模馍仿骑马嘶、鸡鸣等音响效果。
海笛子和笛子,伴奏昆曲中武戏的演唱曲牌。
武场的配置,大致有三种:
以鼓板为指挥,以大锣为主,铙钹、小锣为辅,烘托场面宏大、情绪激烈的氛围。
以铙钹为主、小锣为辅,多用于气氛凝重、剧情平缓的表演。
其他乐器不用,只用小锣单打,渲染平静、恬淡的气氛。
唱腔、板式
京剧的唱腔,有二黄、西皮、反二黄、反西皮、四平调、南梆子、高拨子以及一些民间杂曲、小调等。京剧唱腔中的西皮、二黄等凡用胡琴伴奏的唱腔,均有不同的板式结构,在传统戏中,大致由以下几类组成:
二黄:原板、慢板、快三眼、散板、摇板、滚板、导板;
反二黄:原板、慢板、快三眼、散板、导板;
西皮:原板、慢板、快三眼、二六板、流水、快板、散板、摇板、滚板、导板;
反西皮:二六、散板;
四平调:原板、导板、反四平;
高拨子:原板、散板、摇板、导板;
南梆子:快三眼、导板。
不以胡琴伴奏以唢呐伴奏的二黄叫唢呐二黄,也有导板、回龙、原板、散板等。
唱腔的板式虽然繁多,但其节奏形态,则主要为四种:
4/4拍:一板三眼──各类慢板、快三眼;
2/4拍:一板一眼──各类原板、二六;
1/4拍:有板无眼──各类流水、快板;
自由节奏:无板无眼──各类散板、摇板、滚板、导板。
京剧唱腔的板式在表现人物感情方面虽无固定分工,但由于节奏形态不同、旋律和速度不同,也有相对侧重。例如慢板因具有速度缓慢、节奏舒缓、唱腔华丽、字少音多,旋律性强的特点,多用来抒发人物的内在特定感情。原板中速度较慢的可作抒情,速度较快的则可作叙述。流水等长于叙述,展现故事情节。散板则多用来表现人物激动情绪或较强烈的戏剧矛盾冲突。
京剧唱腔结构以上下句为基础。一个唱段就是由一个上下句对或连缀几个上下句对组成。唱腔里都是上下句对偶的句子,不允许有奇数句子出现。京剧唱腔由分句、乐句、乐段、唱段组成。构成京剧唱腔的基本单位是乐段。分句是唱腔的最小单位。乐句通常由三个分句构成。单乐段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,属对应体结构;复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,属起承转合体结构。唱段有单板式唱段、多板式唱段、成套板式唱段。
评论